秋季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霍乱。霍乱是由于感染了霍乱孤菌所致,这是一种严重的甲类肠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为数小时至数天,主要症状是突发性无痛性大量水样腹泻,偶有呕吐,可合并急性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肾功能衰竭及休克等。严重者可能于数小时内死亡,未经治疗者,致死率可达50%。若小儿感染该病则更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是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其潜伏期大多为12至96小时,主要症状为发热、腹泻、恶心、呕吐、毒血症、肠痉摩、“里急后重”。典型的患儿会有脓血便及粘液便,严重者可并发溶血尿毒症候群,甚至可引起死亡。幼儿还可能有肠痉挛表现,比如腹痛、哭闹等。
三是伤寒和副伤寒。二者分别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稽留热(稽留热是发热的一种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体温可渐退或骤退)、伤寒面容、相对缓脉、玫瑰疹和肝脾肿大等。
四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食品而导致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毒蘑菇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 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食物中毒的呕吐比较明显,多在腹泻之前先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绞痛和腹泻,吐泻过后可有症状好转的感觉,也就是说食物中毒一般是“先吐后泻”。
五是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由于感染了轮状病毒而引起的一种小儿最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它可以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在我市多是10月底11月初出现,持续一两个月左右。成人一旦接触到这种病毒,又在没有做好清洁卫生的情况下给孩子喂东西吃,或者食物本身不卫生,都有可能使病毒从口腔进入孩子体内。
空气中也有病毒的存在,孩子也可能通过呼吸道而被传染。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易被感染。临床特点是感染病毒后1~3天发病,病初几乎都有呕吐,持续2~3天。多数患儿有发热现象,体温多在38~40℃之间,持续1~4天。病后2天出现腹泻,病程3~4天为极期,大便每日十多次,甚至几十次,呈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或呈花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粘液,无脓血,无腥臭味。许多孩子连续腹泻半天或一天后,就会出现脱水症状,应引起家长的特别注意。
为了预防秋季肠道传染病,家长们还应做好以下工作。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平时多洗手。这看似老生常谈,又不需要花费金钱,但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确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家长朋友们一定不要忽视哦。
2、让孩子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煮熟的食物要趁热吃。
3、最好不要让孩子吃隔夜的食物或变质的食物,若要让孩子吃隔夜的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煮透。
4、家里的所有烹饪器具和食具,使用后应洗涤干净并保持干燥,应经常煮沸消毒,尤其是孩子使用的碗筷更应如此。
5、家长们应养成生熟食品分开存放、已消毒食具与未消毒食具分开存放的好习惯,以防止交叉污染。
6、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易发季节,家长们最好不要带孩子去参加婚丧、喜庆等群体性聚餐活动,以防止孩子出现腹泻。
7、家长们不要给孩子买路边小摊上的食物吃。
8、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可增强孩子的体力,可起到预防传染病的作用。注意小儿体格锻炼,以增加抵抗力。
六、预防接种。通过疫苗预防接种是遏制轮状病毒腹泻的有效手段。目前只有我国已研制出了口服轮状病毒的活疫苗。轮状病毒虽然不像流感病毒那样不断变异,但人体对它的免疫时间持续较短,所以疫苗需要每一年到一年半口服一次,保护率可达75%至80%。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计划免疫的间隔时间决定,但最好在秋季来临之前给予口服接种,接种两个星期后就开始起效。
孩子一旦感染了肠道传染病,无论是上述的哪一种,家长们都应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诊,不要胡乱用药,特别是不能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进行不规范治疗。